## 移動門崗春秋:平凡崗位上的非常守護
老陳在值班日志上寫下日期時,鋼筆尖在紙面洇開一朵墨花。這個動作他重復了十七年,牛皮紙封面早已磨出包漿。窗臺上那盆綠蘿的新藤悄悄爬上人臉識別終端,給科技設備添了抹生機。
暴雨夜搶救泡水車輛的那個夏天,防爆手電筒的光柱刺破雨幕。當業(yè)主送來姜湯時,搶險組的雨靴還在淌水。監(jiān)控室里,十六個畫面同時記錄著沙袋筑堤的過程,這些影像后來成了物業(yè)培訓的經(jīng)典案例。
智能快遞柜滿負荷運轉的午后,臨時貨架在門衛(wèi)室墻根下延伸。老花鏡滑落鼻梁時,王姐正在手寫待取包裹的房號標簽。她的手機相冊里存著上百張模糊的快遞單照片,每張都是幫業(yè)主辨認的"電子備忘"。
疫情防控最嚴峻的冬天,測溫槍在寒風中頻頻罷工。小伙子們把設備揣在懷里保溫,防護面罩上的冰霜結了一層又一層。電子通行證與紙質(zhì)登記表并行的那段日子,值班臺的消毒濕巾總保持著溫度。
這些瑣碎日常堆積成崗亭的地基,監(jiān)控屏幕的藍光里晃動著人間煙火。當新一代智能系統(tǒng)全面啟用時,老保安堅持手寫交接班記錄的習慣。在科技與人文的縫隙間,門衛(wèi)室始終保留著溫度的觸點。